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了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8%,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4月22日《人民日報》)
  在“世界讀書日”說閱讀的話題,雖然多少有點應景的嫌疑,但是這個老話題卻總能談出點新意。如今書店和報亭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尤其是書店,因為房租的猛漲,各種費用開支的增大,現代電商的衝擊以及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改變,正面臨生死存亡之秋。
  對於書店的沒落,有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認為書店也是商店,只不過商品是書籍而已,既然是開店,就會有開就有關,百年老店還有關張開不下去的時候呢;另一種觀點就認為,書店不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其實它還“很大程度上參與了無形的社會文化重構”。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政府部門有必要把扶持書店生存和發展作為一項社會文化工程來推動,讓書香繼續伴隨國民的精神世界,讓讀書成為全民的習慣,最終以深厚的文化積澱的方式傳承下去,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而且也能在未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競爭方面占據優勢。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合理之處,我們不妨對此問題進一步拓展一下思考和觀察的眼界,看看西方國家在對待國民閱讀方面都是怎麼做的。
  一項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當下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為每年11本,法國為8.4本,日本為8.4—8.5本。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
  為什麼猶太人的閱讀量會如此之高,除了猶太人對讀書猶如迷信一般的尊重和代代承襲之外,也和他們國家的文化政策以及對公共閱讀機構的大力扶持有關。比如在以色列,在最繁華的街區一定有書店的存在,而且國家機構在大型私營書店的選址以及稅收等方面都是給與足夠的優惠政策,以保證國民的閱讀不受經濟發展帶給書店的經營方面的壓力影響。
  當前對於中國來說,開書店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傾斜,基本上要比做公益還賠錢,因為現在在任何一個國內大中城市的商務地段,門店一年的承租費用都足以讓開書店的人破產。所以當務之急是怎麼破除民營書店房租成本過高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聯合社區一起來解決,因為現在一般大型居民社區都有閑置或者可以騰退出來的辦公用房,只要政府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民營書店完全可以落戶大型居民社區,真正做到“全民閱讀”。
  另外,培養全民閱讀習慣,不僅僅是多扶持幾個書店那麼簡單,除了要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大型書店外,還要特別註重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因為所有的習慣和品性,都始於孩童時期的習慣培養,這是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習慣。我們的鄰國日本,對於國民閱讀的重視就是從小學開始抓起,不僅規定小學生每年要在家長輔導下所完成的閱讀量,而且還制定出詳細的閱讀計劃,隨正式的教學規划下發到各學校。
  雖然我們的中小學生也開設了閱讀課,但是很多時候是被各種輔導班和“提高班”所占據,真正意義上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開那麼幾節閱讀課就能奏效的,它需要一種對閱讀的熱愛和尊重,更需要一些去功利化的閱讀氛圍來配合,對於目前的中小學來說,達到這一點,很難。
  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被各種電子屏式的閱讀給替代的時候,人們之所以還為紙質閱讀的衰落鼓與呼,不僅僅是對書香時代的留戀和堅守,更是對傳統閱讀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致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願國民閱讀的回歸能在文化強國的時代話語中得以實現。(蘇曉倩)  (原標題:“閱讀”該怎麼“回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01cdpb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